找到相关内容1008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四阿含经之研究(1)

    重要的是知识的“善”与“恶”,乃至“记忆”作用之立极以成“大智”。释尊另说了一种“三事和合”:一二是“眼耳鼻舌身意”的“六根”和“六识”,三是“色声香味触法”的“六尘”。三者总称“十八”。人,也就是在十八以生活,一切不离十八的。三事和合的十八之论,释尊所说甚多。佛典所记,除释尊说法,亦印可诸比丘弟子所说的:  “于是执杖释拄杖立佛前向世尊曰:沙门瞿昙,以何为宗本,说何等法?世尊答曰:释,若...

    程文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0855312.html
  • 印光法师答: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钝根之士?

    问: 为什么说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钝根之士? 印光法师答: 念佛一法,乃佛教之总持法门。但有专念自佛,专念他佛,兼念自他佛之不同。专念自佛者 ,如诸经中,深穷实相,以期悟证,乃于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、十八、七大、等诸法中,以般若智照, 了达此一切法,当体全空,亲见本具妙真如性。及禅宗看念佛的是谁,并各种话头,以期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者是。此于四种念佛中,名为实相念佛焉。专念他佛,有三...

    印光大师

    净土|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9/21211317515.html
  • 人间的佛教

    人间身来度人间的众生,这是佛教主要的传播方式。   二、基本的佛法是说明人生的现象   (一)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   1.五蕴: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色是物质,是色法;受、想、行、识是属于心,是心法...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种感官;六尘是它们的认识对象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(心理活动)。   3.十八是界限,有范围的意思。十八是十二处之外,加上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六识。五蕴中的...

    法鼓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244113.html
  • 佛教的宇宙论

    宇宙综合论(世间论),即观察宇宙的系统形状之论说,如须弥山说、三千大千世界说、成住坏空四劫说、三界说、十界说等。(二)宇宙分析论(万法论),即分析宇宙的成立要素之论说,如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,乃至五位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1846459.html
  • 喜饶嘉措院长在中国佛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上的开学词

    ,就更要实践他的慈悲、和平、平等的教训。人们如能通达了二谛四谛、十二处、十八、十二因缘、中道实相的真实道理,自然能克制众恶之本的贪、嗔、痴,从而杜绝自私自利、使一切思想、言语、行动,所谓意、口、身三...

    喜饶嘉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3447345.html
  • 读唯识谈阿毗达摩

    其他学派,一致把它看做心法,这当然要比较正确得多。佛说十二处总摄一切法,如果把意处的意根,看成色法,那一切心、心所法,又摄在那一处呢?……意根,在十八里属于意界。”这个质疑在《阿毗达摩概要精解》中有...“心随观念处”,始于触、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等即是“法随观念处”。所以若忽略巴利论藏,则连通往涅槃的四念处之修行都众说纷纭,变得很抽象,更不用说对教理的争论不休了。其实四念处的修行就包含在分别智、...

    罗庆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4052425.html
  • 说空灵

    一旦五蕴皆空,则顿觉“云散水流去,寂然天地空” (《五灯会元》卷六)。可见,我们只有以般若之智照破五蕴,照破十八,我们才会心量广大,犹如虚空,我们也只有将心量提列一个普遍的高度,达到涵盖宇宙的境地,...

    蔡日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4853734.html
  • 有关《心经》一句句读的浅见

    上文的破十八、十二因缘、四谛、主客,统统破尽,显示出真实空义。此为“境”分。   又用无所得引出下文的“行”分与“果”分。条理清晰。   故而“无所得”,是心经之眼,承上启下,是般若观行的基本义理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05054295.html
  • “禅茶一味”的思想基础

     其四曰“放”  人的苦恼,归根结底是因为“放不下”,所以,佛教修行特别强调“放下”。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:“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,否则徒劳无益。”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?内六根,外六尘,中六识,这十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35255111.html
  • “五停心观”是什么意思?

    对治嗔恚烦恼。  3。缘起观:又云因缘观、观缘观。乃观想顺逆十二缘起,以对治愚痴烦恼。  4。分别观:又云界方便观、析界观、分析观、无我观,乃观想十八等诸法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所和合,以对治我执障。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,故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六,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,若观无我,则能对治我执。此观为圣道方便,故称方便观。  5。数息观:又云安那般那观、持息念。即计数自己出息、入息,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41568329.html